什么是汇率超调
2024-07-27
时财网整理
- 导读:
- 股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
在财经领域,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Overshooting)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主要探讨的是汇率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短期过度反应现象。
汇率超调的基本概念
汇率超调描述的是当一个经济变量(如汇率)对给定的外部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随后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汇率在短期内出现了“过头”的调整,随后再逐渐回调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粘性价格与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的核心前提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具有粘性或滞后性。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不会立即随市场供需变化而调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变化,最终达到新的长期均衡值。与此相反,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也更为迅速。
当经济受到如货币供应量变化等外部冲击时,金融市场(如汇率市场)会立即做出反应,而商品市场则由于价格粘性,其调整过程相对缓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导致了汇率的超调现象:汇率在短期内过度调整,偏离了其基于长期商品市场价格均衡的购买力平价水平。
汇率超调的经济影响与政策启示
汇率超调理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它表明,货币扩张(或紧缩)的长期最终结果是导致物价和汇率的同比例上升(或下降)。但在短期内,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利率、贸易条件和总需求等经济变量有着实际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汇率的超调。
因此,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警惕汇率的超调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波动。通过合理的政策搭配和市场预期管理,可以有效缓解汇率超调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
汇率超调理论的现实意义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不仅是国际金融学中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模型之一,还首次从动态角度探讨了汇率的调整问题,开创了汇率动态学这一重要分支。该模型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与货币主义的长期分析相结合,采用价格粘性这一现实假设,使得其分析更加贴近实际经济情况。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汇率超调理论对于理解各国货币政策、汇率制度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理论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
声明:该内容系网友自行发布,所阐述观点不代表本网(时财网)观点,如若侵权请联系时财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