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是什么
2024-07-27
时财网整理
- 导读:
-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t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金融学的广阔领域中,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也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流通中现金与中央银行所持有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的总和,还反映了货币供给的源头和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
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1. 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 C):这部分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直接投放给公众用于日常交易的货币。它包括了纸币和硬币,是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量,也是货币供应量(M0)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
2. 存款准备金(Reserve Deposits, R):这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用于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和超额存款准备金(Excess Reserve)。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缴存的比例,而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部分。
基础货币的重要性
基础货币之所以被称为“基础”,是因为它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数量,可以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目标。具体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调整基础货币量:
- 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中央银行可以增加或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改变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基础货币。
- 再贴现政策: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再贴现条件,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它们的贷款规模,间接影响基础货币。
结语
基础货币作为货币供给的起点,其变化直接关乎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密切关注基础货币的动态,并适时采取适当的政策工具,以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于财经分析专家而言,深入理解基础货币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制,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预测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基础
声明:该内容系网友自行发布,所阐述观点不代表本网(时财网)观点,如若侵权请联系时财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