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什么是心理账户?它是如何发生的?

2024-09-03 时财网整理
导读: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为了心理上的安慰,会人为地提高账户预期收益的行为,具体就是偏好盈利而厌恶损失的过程。比如人们习惯将亏损的股票迟迟留在账上,而将盈利的股票过早地进行了结,这就是为什么套了守得住,赚了反而守不住了,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理论揭示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即个体如何对经济交易进行编辑、分类、预算以及评估的心理过程。心理账户并非实际的财务账户,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虚拟账户系统,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决策。

心理账户的发生机制

心理账户的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享乐主义编辑:人们在处理经济交易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些账户可能是为了娱乐、学习、健康等不同的目标而设立的。每个账户都有其独特的预算和评估标准,因此同样的金额在不同账户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消费决策。

2. 非替代性:心理账户之间往往存在非替代性,即一个账户中的资金通常不会被视为可以轻易替代另一个账户中的资金。例如,人们可能会为旅行设立一个专门的账户,并认为这个账户中的资金不应该用于日常开支。

3. 局部账户:人们会将经济交易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每个部分都独立进行预算和评估。这种分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经济决策,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4. 沉没成本效应:心理账户还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心理账户中,人们往往会将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即使这些成本在客观上已经无法收回。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账户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案例:

假设你准备花300元去看一场演出。在情景A中,你到达剧院时发现丢失了300元现金;在情景B中,你已经花300元买了票但到达剧院时发现票丢了。尽管两种情境下的边际收益(看演出)和边际成本(300元)都是相同的,但人们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在情景A中,由于丢失的是现金,它可能被归类为日常开支账户中的损失,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观看演出。而在情景B中,丢失的是门票,它属于娱乐账户中的损失,重新购票被视为对同一娱乐项目的重复支出,因此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再次购票。

这个案例清楚地展示了心理账户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在情景A中,现金的丢失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娱乐账户的预算,因此观看演出的决策相对容易做出。而在情景B中,门票的丢失则直接减少了娱乐账户的余额,使得重新购票的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结论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它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金额在不同情境下会引发不同的决策,以及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作为财经类的分析专家,了解心理账户的概念和发生机制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制定市场策略以及预测经济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该内容系网友自行发布,所阐述观点不代表本网(时财网)观点,如若侵权请联系时财网删除。
延伸阅读
股票 2024-07-27
股票 2024-07-27
股票 2024-07-27
热门推荐
首页 > 股票 > 正文
时财网 版权所有 2020 蜀ICP备10008552号-8